右侧背景图

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调研显示——保护传统村落文化迫在眉睫

2014年12月11日 08:33 湖南日报 陈薇 点击:[]

  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坐落在中南大学深处一栋宁静的实验楼5楼。
  记者日前来到这里,敲开一道墨绿色大铁门,挂着的一幅牌匾引人注目,印有文字:“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是中南大学创新平台之一,系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经过近30年田野考察和不断采集积累,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积累和集藏了相当规模的有关中国传统村落的生产生活、文化教育、宗法礼制、宗教信仰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和大量的文献、图像与数据资料……”
  该中心的展厅陈列着部分实物,记者来到中心主任胡彬彬办公室,采访了这位 “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拓荒者”。
“约3天就有1个消亡”
  胡彬彬说:“自上世纪末开始,我们不断为保护中国传统村落文化向国家呼吁进言,并成功地将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推向了国家历史文化保护战略,这非常令人欣慰。国家从2012年起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而且投入逐年增长。但从整体情况看,中国传统村落正在遭遇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遗存与保护情况不容乐观。”
  2014年6月12日至9月20日,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了8个专项田野考察组,对“(长)江(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展开行经11省、行程18500多公里、为期3个多月的跟踪式田野考察。调研数据显示在2010年尚为活态存在的1033个传统村落,在4年间,又有461个因各种原因消亡,总数消失了44.6%,平均每年递减11.1%。也就是说,在此次考察范围之内的传统村落中,约3天就有1个消亡。
  胡彬彬认为,中国传统村落消亡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使得许多村落被空置,甚至遭遗弃。同时,道路交通的改善、人口流动的增多和信息网络覆盖面的扩大等原因,加速了外来文化渗透农村的速度和力度,村落传统文化趋于边缘化,家庭意识、家族文化与习俗传统日趋弱化。村落文化被人们下意识地视为落后、甚至是遗弃的对象。
  “传统村落文化的内在结构正在瓦解,延续几千年的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面临逐渐消失的危险,可谓是到了‘生死存亡之秋’。”
真正活着的、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其实在村落里
  今年6月,一场“苗侗村落文化进中南”的活动在中南校园举行,引发关注。
  由70位当地苗侗农民和护林员组成的绥宁县黄桑苗侗村落文化表演队以歌舞的形式,原汁原味地再现了苗乡侗寨的生活场景和民俗风情。哭嫁、迎亲、打洞房,嬉笑哭闹的一幕幕民俗场景,将古老苗侗村落的生存状态、传统文化展现在人们眼前,生动、平实,让人身临其境。胡彬彬解释,活动的目的是让当代大学的文化精英与中国传统村落的优秀文化零距离对话,感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好在哪里”、“研究和保护村落文化具备什么样的意义”。
  胡彬彬说:“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践行者。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就是历史悠久的村落中的这些原住民。他们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精神信仰、道德与价值取向等,无一不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我看来,真正活着的、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其实就是在村落里。”
  “然而,传统村落消逝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调研考察的速度。考察期间,我们几乎在与时间赛跑,非常费力,亲眼目睹了不少传统村落就这么在各种错综复杂的无奈之中,无声无息地消亡了,这很让人痛心。”
“活态保护”是重中之重
  “文化因人而生。传统村落文化的价值,不仅仅只体现在传统村落的固态建筑上,更体现于原住民活态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信仰等方方面面的‘活态’之中。如果没有‘活态’存在,传统村落会成为死‘标本’。因此,保护也应‘因人而施’。”胡彬彬一再强调,“活态保护”始终是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让他欣慰的是,当下不少传统村落的村民们已经觉悟到传统的家、传统的村落、传统的文化的“金贵”,自觉要把这种“金贵”发掘出来,保护起来。
  “这样的例子很多。譬如,在我省广大的武陵山片区,还分布遗存着700多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原住民文化中,不乏‘奇风异俗’。不少村民,这些年不再出外打工,而是在自家‘种好老祖宗留下的地,守住老祖宗建起的寨子’。他们相信,总有一天,他们和他们的子孙,会吃上‘文化饭’。”对于将来,胡彬彬充满希望,“村民有‘觉’有‘悟’,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方兴未艾。”
  来源:湖南日报2014 年12月9日第04版:要闻  http://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14-12/10/content_913744.htm?div=-1 

上一条:湖南省社科联来校调研 下一条:我校三位专家应邀参加教育部首届“中国大学智库论坛”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