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质学会“院士讲地灾”高峰论坛隆重举行

2013年11月13日 22:06  点击:[]

   2012年4月26日,由北京地质学会和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主办的“院士讲地灾”高峰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隆重举行。针对2012年以来缅甸、印度、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相继发生地震,公众对玛雅预言中的2012世界末日的担忧,来自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的石耀霖、邓起东、赵文津三位院士就地震预报与中国未来地震活动等问题做了专题报告。提出“地震的发生是有周期的,与2012无关”、“日本大地震后十余年内中国华北相对安全”、“中国正致力于从经验预报到数值预报的转变,而对于地震的短临预报,群众预报和依靠地方经验的预报仍然非常有效”等观点。

    北京市科协田文副主席出席了此次论坛,并做了发言。他认为,北京地质学会聚集世界范围顶尖级的三位科学家在北大讲地质灾害,这种高层、高调的论坛是非常少见的,并就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原理、科学道德等方面与参会人员分享了个人观点和思考。他说,北京地质学会是在科技类社会组织中非常突出、非常优秀的团体,希望媒体更多地关注到此类科技类社会组织。并表示非常愿意借助市委市政府和北京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平台,让科协和学会为公众在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科学交流等方面搭建更好的平台。


    针对随着地下空间的快速发展、城市发生“地陷”的概率随之上升等问题,北京地质学会理事长、北京市地勘局局长魏连伟做了主题发言。他指出,“首都经济圈”的提出和“世界城市”的建设,将加大北京的工程建设力度,由此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日益突出。北京地区地形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存在泥石流、采空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城市地质灾害已经成为了北京防治的重点。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方面要在规划、立项、建设过程中科学选址、选线,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做好各种防护措施;另一方面要继续做好基础调查、防灾减灾的体系建设,全面提高防范能力。


    论坛由北京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科院地质力学所地震专家邓乃恭主持。此次论坛为高级科普,有来自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武警黄金指挥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中国地质博物馆、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各大地质科研单位、大学、博物馆以及民间救援组织、外企、私企等20余家单位的各界人士约300人参会。有近20家媒体参会并进行了报道。此次论坛得到了北京市社会建设资金的资助。


    几位院士普遍反映此种论坛形式非常好,建议今后加强与听众的进一步互动,并表示积极参加北京地质学会今后组织的此类活动。会场听众在认真聆听完院士报告后,踊跃与院士和学会专家沟通,均表示希望今后能多有机会参加此类高端科普活动,且在会后给学会发邮件或打电话,针对论坛内容提出了探讨性意见和宝贵建议。多家媒体在对院士进行了访谈,并表示希望与北京地质学会建立长期联络关系。


    参会人员中非常瞩目的,有来自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的36名维吾尔族学生。他们来自新疆,专门来北京进修社会工作专业,此次希望通过学习地质灾害相关知识,在今后他们返回新疆后的实际工作中发挥相关指导作用。还有身着标志性制服的、来自北京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志愿者。红十字蓝天救援队是一支专业的志愿救援队伍,也是国内第一支注册的救援队,参与了08年以来的汶川、玉树、舟曲、盈江等地震和泥石流灾害的救援,并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他们认为第一线工作的救援人员非常需要这样专业的知识,掌握了灾害发生的原因和防治的办法,才能更好做好减灾工作。希望今后能多参加此类学习,并希望今后与北京地质学会合作开展活动。


    北京地质学会已有76年历史,拥有一大批才华横溢、享誉国内外的新老地质学家。北京地质学会的会员在中国地质学发展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为首都的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地质科学依据立下了汗马功劳。北京地质学会将继续发挥科技类社会组织的优势,为首都社会建设和文化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上一条:2012年国际高等植物表观遗传调控机理研讨会在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召开 下一条:第四届海峡两岸人工湿地研讨会在台北举行

关闭